党的建设

理论学习

当前位置: 完美电竞 -> 党的建设 -> 理论学习 -> 正文

把准结合点 推动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准确融入思政课教学

发布时间:2022-03-17来源: 作者:

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(以下简称“全会精神”)全面准确融入思政课教学,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政治任务。我们要把准教学融入的结合点,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课堂、进头脑。

在融入原则上,体现“大历史”“大主题”“大逻辑”相结合

着眼大历史。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,要具有贯通古今、环顾世界的大历史观:把党的百年史放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、社会主义500多年发展史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180多年奋斗史中加以审视,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党的百年历史的“苦难辉煌”;赋予百年党史以世界视野,通过比对社会主义发展史、资本主义发展史及两者激荡竞争史,引导学生真正树立起“四个自信”。

围绕大主题。“一百年来,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、一切牺牲、一切创造,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: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”——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,要紧紧围绕这一历史主题主线,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为此进行的“刻骨铭心”的奋斗、牺牲和创造,从中吸取养分,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。

把握大逻辑。按历史逻辑主线,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从何而来、何以成功、如何继续成功;按理论逻辑,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,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及其所形成的理论成果;按实践逻辑,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、建设、改革实践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取得的伟大成就。

在融入内容上,做到“点”“线”“面”相结合

找准教学融入点。教学融入应聚焦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概括、新表述、新论断、新观点,着力向学生阐释好、阐释透;了解学生对全会精神的关注点,做好答疑解惑;抓住关键点,向学生重点讲述百年党史中的重大事件、重要会议、重要人物,带领学生感受历史的复杂性与丰富性。

巧设教学逻辑线。串起“时间线”,以时间为线,按百年关键时间节点顺序串连起党史的发展脉络;建构“事件线”,以重大事件为依托架设历史框架,为学生呈现“从建党的开天辟地,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,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,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惊天动地”的光辉历程;连成“数字线”,比如对十九届六中全会《决议》的精髓要义进行数字概括,可以形成一组数字“1223455101013”,即一个决议、两个确立、两个结合、三个重大时代课题、四个历史时期的四个伟大成就和四次伟大飞跃、五个历史意义、五个必须做到、十个明确、十条历史经验、十三个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。

扩大教学融入面。既要融入党的百年历史,又要融入中华民族发展史、社会主义发展史、人类文明发展史;既要融入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的政治谱系,又要融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和实践的成就谱系;既要融入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谱系,又要融入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。

在融入策略上,实现“道”“术”“效”相结合

遵循教学之道。“道”即规律,教学融入应根据教书育人规律、学生成长成才规律,推动全会精神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;对教材融入内容进行整合贯通,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;赋予教学以感染力和生命力,推动教学体系向学生认同体系、信仰体系转化。

创新融入之术。“术”即方式方法,教学融入应强化问题意识,围绕“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,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”这一核心问题,展开全面解析与理论阐释,将全会精神讲透彻;善用丰富素材,深挖历史大浪、社会大潮、生活大剧中的生动党史故事,将全会精神讲精彩;注重形式多样,通过“数说”“图解”“微话”百年党史等方式,将全会精神讲鲜活。

增强融入实效。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,通过把握融入内容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途径,提升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、针对性及亲和力、感染力,使全会精神在学生心中“落地生根”,真正起到“补钙、壮骨和铸魂”的作用。

(作者系湖南警察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员,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获得者)